世界遊蹤: 美麗的莫斯科

2014年4月
文/王愷仁

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首都,亦是其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1147年開始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莫斯科佈局嚴整,以紅場(Red Square)為中心,十幾條大街向四面八方放射展開。根據俄語,「紅」可解作「美麗」,「紅場」便是「美麗的廣場」。蘇聯時期,常有大型的軍隊在此巡遊。時至今日,紅場仍是國家舉行各種大型慶典及閱兵活動的地方。相比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莊嚴壯觀,紅場的美麗來自它活潑的色彩。紅場之美,有賴於聖巴素大教堂(St. Bazil Cathedral)的點綴。

洋蔥頭建築

座落於紅場的聖巴素大教堂,可算是當地最知名的建築物。每當人談論俄羅斯的「洋蔥頭」建築,通常都是指這所大教堂。大教堂色彩艷麗,其洋蔥形的圓頂、彩繪的鏟形山形牆、帳幕式的屋頂,讓它得到了「用石頭描繪的童話」的美譽。當年,「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為了使教堂成為絕世巨大結構,建成後不惜弄瞎建築師的雙眼,使他不能再有任何創作。想起這點,這童話般的教堂亦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權力的象徵

紅場的另一面是舉世知名的克里姆林宮(Kremlin)。Kremlin的意思是「城堡」、「內城」或「城寨」。俄羅斯每個大城市的市中心都有「kremlin」,而大階的Kremlin」特別表示是首都莫斯科市的克里姆林宮。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自古已是俄羅斯權力的象徵。從前,它是羅曼諾夫皇族的宅邸,亦曾是蘇維埃執政之處。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里姆林宮成為俄羅斯聯邦行政總部。

克里姆林宮座落在莫斯科河左岸的松林丘(Borovitsky Hill)。十二世紀時,莫斯科的締造者多果魯基大公(Prince Dolgoruky)在此處建立了木構城堡,後來改建為石牆。十五世紀莫斯科成為首都後,再次擴大為磚砌的粉紅色宮牆。它周長二千多米,宮牆上散佈著十五座高低錯落、形狀各異的塔樓。其中五座最高的塔樓頂尖上,各裝置一顆直徑六米的紅水晶五角星。

克里姆林宮是以大克里姆林宮和教堂組成的建築群。大克里姆林宮外觀為仿古典俄羅斯式,圓頂上插著一面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國旗,是俄羅斯總統辦公的地方。其中央則是大教堂廣場。廣場上矗立著四座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聖母升天教堂、天使報喜教堂及聖彌額爾教堂。四座教堂中以白石頭造成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最為壯觀,五個金色的圓頂金光閃閃。從1547至1896年間,俄國歷代君主加冕儀式亦在此隆重舉行。

歷史的見證

克里姆林宮裡的最高建築是白色金頂的伊凡大帝鐘樓。鐘樓外陳列著一座重達二百多噸的大鐘,表面刻有浮雕、人像和題詞。它是十八世紀時由二百多名俄國的巧匠花費兩年時間鑄造成的,是俄國鑄造工藝的紀念碑。據說,當時為收最佳音色之效果,鐘樓的材科除用銅和錫外,還加了幾公斤金和銀。與鐘王相伴的,是一尊四十噸重的「砲王」。這座古式銅鑄大砲歷經四十多年才完工,期間換了八位在位沙皇,至今尚未曾使用,但卻顯出了俄羅斯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

「莫斯科大地上,唯見克里姆林宮高聳;克里姆林宮上,唯見遙遙蒼穹。」這是俄羅斯對雄偉莊嚴的克里姆林宮的形容。克里姆林宮與俄羅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息息相關,實在是世界歷史的見證者。

平民的宮殿

離開紅場,乘地鐵往其他景點進發,驀然驚覺這裡的地鐵本身已是一個景點。如果從空中鳥瞰莫斯科,可見街道縱橫交錯,四處教堂、宮殿林立,城市景象蔚為奇觀。不過,在這座城市的地下,還有一座看不見的宮殿,其規模和氣度不亞於地面上的莫斯科城,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地鐵於1931年建造,第一條支線在1935年開始運作;當年的蘇聯政府想要用十到十五年的時間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強國,以加快莫斯科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時至今日,莫斯科地鐵共有近二百個車站,鐵路和市區佈局基本一致,由市中心放射延伸,呈輻射狀和環狀。鐵路總長200公里,為世界之最。在這個有800多萬居民的城市裡,有一半人口的流動是在地鐵中進行的。

莫斯科地鐵分為上中下三層,進入地鐵站後要經過一道又一道深不見底的自動扶手梯方可到達月台,這是因為許多地鐵站都是由二次大戰時期的防空洞改建而成的。列車採用自動電子駕駛。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間,每隔一分鐘便有一列列車通過,時速達70公里。

莫斯科地鐵不但四通八達,最特別的是它素有「人民宮殿」的美譽──許多地鐵站以大理石、馬賽克、壁畫、浮雕、枝形吊燈、彩花玻璃為裝飾,站內裝修華麗,富有藝術感,如同宮殿一般華美。莫斯科地鐵共有十一線,其中以環線諸站最為吸引。

各自各精彩

佈滿紅軍雕像的「革命廣場站」(Ploshchad’ Revolyutsii),以俄國革命為主題,車站內的壁畫主要展現了列寧等革命家所進行的宣傳和鬥爭的歷史畫卷,營造了充滿革命鬥志的氛圍。「新鎮站」(Novoslobodskaya)以拉脫維亞著名彩色玻璃雕塑為主題,其裝飾畫體現了拉脫維亞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傳統。眾多地鐵站中,最有名的可算是「共青團站」(Kosomolskaya)。1935年,史太林為了紀念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十五周年,而以此這地鐵站命名。這站採用古典主義風格── 柱子、拱頂、拱門、巨型吊燈,更以金黃色為主調的裝飾,把地下大廳變成了獨特而明亮寬敞的宮殿。

重建大教堂

走出令人眼花撩亂的地鐵後,沿著莫斯科河(Moskva River)漫步,不難看到在蔚藍的天空下,波光粼粼的河面,映照著沿岸的建築物,其中最耀眼的建築物莫過於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這大教堂始建於1837年,主體結構至1860年基本完工。因為負責監造的尼古拉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所以教堂採取了新拜占廷風格。

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羅斯東正教會遭到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大教堂也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1931年,聯共中央決定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選址在救世主大教堂的基址上,為此更決定將大教堂拆毀。自1931年初,教堂的鍍金圓頂、十字架、銅鐘、上層柱廊和基座上的浮雕陸續被拆除。教堂的銅門、壁畫、壁板、大理石雕塑、吊燈和殘存的東正教法物也被拆走。1931年12月5日,大教堂的殘餘建築更被炸為平地。可是,由於缺乏資金、地基不牢、莫斯科河又發生洪水氾濫以及爆發戰爭等的原因,蘇維埃宮最終未能建成。

此後的20多年間,大教堂的廢墟一直荒蕪著,原地下室更被水淹沒。直到赫魯曉夫當政,政府方下令在原址興建公眾游泳池。蘇聯解體前夕,俄國東正教會接到許多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要求。1990年二月,即柏林圍牆倒塌後三個月,救世主大教堂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1994年,東正教教會決定在原址重建大教堂,莫斯科市長魯茲科夫力排眾議,斥鉅資達二千萬美元重建教堂,引起頗大的爭議。最後,整座教堂的重建工程於2000年8月19日竣工。

自從蘇維埃政府掌權後,大教堂可算是命運多舛。在某程度上,這也正好反映了波詭雲譎的蘇聯歷史。


克里姆林宮的外圍

1404_20b
十二使徒大教堂及砲王

1404_20c
紅場隨便一拍

1404_20d
聖巴素大教堂

2014年4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通識教育 • 天倫樂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生命線 • 免費活動消息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