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賴秋玲、鄧玉蘭、趙秀華、劉婉瑜、周簡艷珍

油壺和油燈
文物
多年前Peter在以色列古董店內,見到聖經時代的油燈,想起耶穌講述十個童女拿著油燈,預備迎接新郎的比喻(馬太福音25章),心中非常興奮想買下,可是價錢太貴。幸得領隊教授以希伯來語跟店主商討,價格突然有所下調,才能將該油燈買下。後來,Peter想起比喻中有五個聰明的童女,同時用油壺預備了油,於是翌年往以色列時又買了油壺。
此後,Peter努力搜購文物,在教導聖經時用來幫助信徒理解內容。例如老底嘉城的水是從城外用水管引入的,Peter在耶路撒冷舊城中找到羅馬時代的水管,被人用來飼養白鴿。當議價時,主人卻開天殺價,唯有作罷,翌年再去,價錢仍然太貴。第三年再去時,因為是唯一的買家,一開價便成交了。搜購文物的過程艱辛,卻體會到上帝豐富的恩典。
館內展出多種用品。有用石造的洗腳盆,盆底有四個洞用來去水。當年的人穿涼鞋,主人會吩咐僕人為客人在入屋前先洗腳。主耶穌是老師,卻也曾為門徒洗腳。館內也有家庭用的石磨,當時有些大石磨,是供

羅馬時代的水管
以色列人重視聖經,每逢安息日都會頌讀。館內展出多篇手抄本,可以看到當年文士非常工整的字體,就像印刷出來。會堂內有張石椅,稱為「摩西座位」,是讓教導聖經的人坐著解釋經文的。椅上刻有文字:求上主記念某位捐款人。不過,聖經的教導是作善事不需要被人知道。

洗腳盆
模型
館內最大的模型,是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城,以1:1,000的比例呈現了大衛城、聖殿山、橄欖山、汲淪谷、客西馬尼園、各各他等,參觀者可以從中想像當年的事件:大衛王見到拔示巴沐浴、猶太人帶著牲畜去聖殿獻祭、主耶穌被兵丁捉拿、被釘十字架的過程……。
會幕和第二聖殿的模型製作精緻,展示了祭壇、洗濯盆、帷子、外院、廊子、聖所等。會幕和聖殿象徵神與人同在,用金銀銅及當年最珍貴的材料建成,是以色列人向神敬拜獻祭的地方,也是民族的象徵。
真正的主角
博物館的展品琳瑯滿目,但Peter強調文物不是主角,主耶穌才是。導賞員不單介紹展品,亦會深入解釋屬靈意義,盼望帶領現代讀者進入聖經時代的現場,幫助他們明白永恆的真理。
石磨
經文抄本
摩西座位
米索不達米亞的出土文物
耶路撒冷城模型
會幕模型
聖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