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2016年6月

(耶穌論語) 善端、惡端?還問根源
(梁言善語) 信•自殺
(雲中彩虹) 當孝敬父母


(耶穌論語) 善端、惡端?還問根源

文/姚錦燊

周代先民秉性純良,愛慕良善的生活,《詩·大雅·烝民》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意思說,上天生下這民眾,凡事百物,皆有法則,這民眾的常性喜歡美好的德行。

可是古人筆下一轉,《大雅·桑柔》又描繪了另一個情景:「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民之回遹,職競用力。」就是說,人們為非作歹無極限,人情涼薄,反覆無常……人心邪僻,傾盡全力去爭奪!春秋戰國時代, 社會常態已發展到: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地步(《孟子·梁惠王上》),好一個純樸民族,何以淪落至此?

這也正是當代稱為「諸子」的思想家們深切關心的問題,他們嘗試去探究「人性」,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

究竟人性是善或是惡,應該怎樣處理人的問題?孟子在《公孫丑上》提出一個性善論:人性不單良善,而且含藏善「端」(參楊伯峻,《孟子譯注》。「端」本作「耑」,《說文》:「耑,物初生之題(額)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即善在人裡面處於萌芽狀態,只要好好擴「充」,便能無限發展。

荀子在《性惡篇》卻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 也。」善,是靠後天努力才能做得到。到我漢代,楊雄在《法言·修身》深一層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諸子就是這樣討論了人性問題三百多年,他們以為了解人性後,便能解決如教育、管治等由人類而產生的種種問題。

諸子探討的大前提或許有未足之處,他們始終只以「人」為終極探究對象,但是在人的終極以外還有宇宙的終極,就是「天」。古人既說「天生烝民」,人由天生,人的問題便不應只停留在向人追索,也應向天求索。

《耶穌論語》中有一個不肖兒子,牟取家產後遠走高飛,花天酒地,最後淪為乞丐。有一日,他在苦境中醒悟過來,回家認錯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浪子回頭金不換,但這故事也道出,人類的道德責任除了對人,也要對天;我們除了要償還對「人」的虧欠,也要悔咎對「天」的虧欠,就是對宇宙創造主的虧欠,這才是真正的「天倫」,因為天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

大秦國聖徒保羅描述人背離天(上帝)是怎麼一回事:「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就昏暗了。」(《羅馬書》1: 21)

惡的本質,就是對上帝無知、昏昩、愚蠢、隔離,以致被上帝棄絕了,人類正生存於這樣的苦境,文明找不到出路。終極的解決方法,不是靠內省人性的善與惡,而在乎耶穌的救贖。《耶穌論語》說:「人子來……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5)就是這個原因了。

「讀者互動」問題:上帝用甚麼方法解決人類的罪?是藉著反省人性善與惡,或是用其他方法?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以《耶穌論語》。信仰交流:kamsinfo@hkstar.com。

Back to Top


(梁言善語) 信•自殺

文/梁永善

信仰往往影響人對生命、自殺的看法。

1.儒家思想對死亡、自殺的看法:

孔子重視生的價值和理想,沒有實踐理想,死就毫無意義了,「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孔子感到遺憾的是死時未受人重視、稱頌。孔子身故,弟子子貢以「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表示惋惜。孔子及其弟子對死亡的看法,為現實人生的功利主義死亡觀。

2.道家對死亡、自殺的看法:

莊子認為生與死沒有甚麼本質的區別。

死亡被視為與外物融合,提升至另一境界。死是為了尋求人生的解脫,這與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有關,「死更快樂」,使失意者特別容易有共鳴,誤以「自殺」為得解脫的途徑。

3.佛教思想對死亡、自殺的自法:

佛教用輪迴報應的學說,成功將人對死的看法由實存觀察轉向想像性的宗教信仰。死亡是轉世的開始,它主張現世的不平等,要在無法兌現的來世改變。

現世代青少年已不大懂此三家的思想哲學,但由於此等思想已成為文化的一部份,無聲無色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 他們相信今世的痛苦透過死亡可得解脫,死後可往極樂世界,所以死亡絕不可怕。因此,有些人遇到不愉快事,便較易想到以自殺尋求解脫,與此不無關係。

4.《聖經》中對死亡的論據:

基督徒的自殺率較一般人低,與他們對死亡、死後生命的看法有關。基督教的死亡觀是人死後會復活,但基督教不輕視今生,活在世上乃有神的心意與祝福。主曾禱告說:「我不求祢叫他們離開世界。」(《約翰福音》17:15上)基督教教我們積極地活,對死後生命有活潑盼望,但不會因此而自行結束生命。

摩西在沉重壓力下想求死,但卻沒有採取行動。他只呼求神:「我若在祢眼前蒙恩,求祢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數記》11:15)

保羅:「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我不知道該挑選甚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立比書》1:21-23 節錄)在此等經文中,我們看到先賢們的心聲,在痛苦中嚮往死亡,因知死後會與神同在,但卻沒有自殺行為,因知生命由神所賜,神是生命的主,那又怎能用自己的方法結束生命呢?

基督徒深信上帝不單是生命的主,更是生活的主。我們相信痛苦、困境是叫我們成長、成熟的催化劑,叫我們更能經歷神的恩典與大能。我們對神有信心便不會自殺。故我們要珍惜生命,不能以自殺逃避責任及現實,要積極面對人生

Back to Top


(雲中彩虹) 當孝敬父母

文/魏永達;圖/Belinda Chan

14-1舊約《聖經》記載,上帝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建立自己的家國。途中, 神向以色列人頒布《十誡》──這不單是以色列立國的基礎之一,更是國民安身立命、待人接物的準則所在。研究法學歷史的,對《十誡》的地位極為推崇。假如到美國首府華盛頓的國會大樓參觀,拱頂裝飾的歷史中與法律有關的人物畫像,首先便是摩西!

《十誡》可分為兩部分:第一至第四誡,為第一部分, 內容是人與神的關係;第五至第十誡,為第二部分,內容是人與人的關係。這部分的首條是「當孝敬父母」。換句話說,在人倫關係上,《聖經》最看重子女孝敬父母,這也與中國人所說的「百行以孝為先」不謀而合!

怎樣才是「孝敬」?孝敬的重點不在於外在行為,而在於內在態度。孝敬是把父母的福祉、想法,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父母的意願在兒女心中佔有份量,這就是孝敬。心中有了這種態度,行為就自然流露出來了。子女在物質需要上照顧父母,算是孝敬嗎?父母需要的、渴望的,是子女心中的孝敬。能察覺父母的心意並看為重要,而放下自己的想法,盡力讓父母心滿意足,這才是真正的孝敬。

子女孝敬父母,家庭關係便可穩固;家庭穩固,社會國家就強大。子女從何學習孝敬父母呢?相信是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也能反映社會國家的「健康」,一個子女不孝敬父母、父母不關心兒女的社會,是極「不健康」的社會。

舊約《聖經》最後一句是:「……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四章5-6節) 把父母兒女的心與「遍地」拉上關係。原來,孝敬的心態與神的救贖計劃有密切關係。

新約《聖經》福音書先知瑪拉基的話說:「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行在主的面前,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加福音》一章17節)。路加引述瑪拉基的話,有以利亞心志的那位就是耶穌基督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而他則把「兒女的心轉向父親」一句轉為「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

罪把人性扭曲,叫兒女不孝敬父母,也叫父母的心遠離兒女。解決的方法唯有悔改──就是「轉向」,本來是朝這方向走,現在轉過頭來,朝相反方向而行。「當孝敬父母」作為十誡第二部分第一條,與第一部分的第一條互相呼應:「除了我以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二十章3節)生我們的父母只有一位,我們要孝敬!創造世界、創造我們的也是只有一位,我們要單單敬拜祂!

主耶穌以浪子的比喻描繪父神的愛:慈父天天在家門外等候浪子歸家;今天,天父仍然在等候我們每一位!地上的父母我們要從心底孝敬,天上的父我們要從悖逆的路回轉!請使用第四版刊出之決志表跟我們聯絡。

Back to Top


2016年6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